日前,省工信廳印發《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著力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數字改造、融合發展、綠色轉型,逐步提升民營經濟發展動能、質量、效益,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步伐。
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規劃提出,緊盯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目標,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科技創新催生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將民營企業打造為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科技、制度、管理創新,激發民營企業的內在活力,引導民營企業更加注重創新,增加創新投入,推動民營企業向業態新型化、生產智能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方向發展,實現創新發展常態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主體,形成“頂天立地”和“鋪天蓋地”的良性互動格局。
推進技術創新。支持民營企業聚焦基礎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鼓勵民營企業積極融入雄安新區全球創新策源地、石保廊全面改革創新示范區等創新區域和創新型城市建設,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主導產業新技術、新工藝,研發一批新材料、新產品,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支持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集中資源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和“殺手锏”技術,形成自己的專利和知識產權。
加強創新載體建設。推動民營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建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鼓勵科技領軍企業以并購重組、委托研發,聯合高校、院所承擔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共建研發機構、創新聯盟等方式,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河北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
實施企業梯度培育
遵循“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的發展路徑,構建重點企業培育庫,形成結構合理的民營企業發展梯隊,推動市場主體規范提升,做優做強民營經濟。
培育產業“鏈主”企業。聚焦12大主導產業,107個特色產業集群,以龍頭企業為“鏈主”,建立“鏈長制”和“一鏈一企”的培育推進機制。以質量、品牌、標準為引領,鼓勵優質企業通過聯合、兼并、股權收購和推進上下游一體化經營等方式發展壯大,加快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分工協作,打造企業“大航母”。
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遞增、示范企業提升、小巨人企業引領、單項冠軍塑造”的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專業化發展協作。推進縣域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堅持一業一策、精準服務,著力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特色產業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對標國內外先進工藝水平,全面梳理產業集群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工藝設備、標準質量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應用,不斷提升特色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
強化數字化賦能
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數字化賦能成為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民營企業深度融合,推動民營企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鏈條化方向發展。
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聚焦現代化數據資源、制造業數字化、服務業數字化、農業數字化、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業態新模式等重點領域,凝練技術需求清單,開展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適當超前建設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夯實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撐;實施“數字化賦能”計劃,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數字化服務商等深度合作,共建數字化轉型類“工業診所”,開展企業集群數字化成熟度評價、診斷,形成經濟適用的解決方案。
培育“互聯網+”新業態。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在制造、能源、服務、媒體等領域引入互聯網要素,重點培育為智慧互聯工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系統性服務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以智能倉儲和智能配送為主要特點的現代物流業;鼓勵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展電子處方、疾病預防、個性化健康管理等網絡醫療服務;支持互聯網企業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推廣家政、安防、餐飲、生鮮配送等社區O2O服務。
促進集群數字化賦能。支持民營企業與省內外工業互聯網企業共建垂直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一批數字化工具和智能系統,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方案。在中場配套、現代裝備、材料延伸等產業領域,集中力量打造河北省產業智能制造集成服務平臺,循序漸進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價值鏈環節“上云入網”。有序推動“機器換人”技術改造,支持重點企業瞄準國際國內前沿技術,加快裝備升級改造,推動關鍵領域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加快生產資源云化改造,推動企業上云用云,加快技術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云上連接融合。
優化產業融合發展新生態
適應產業發展融合化和需求多樣化趨勢,按照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發展的內在關聯要求,提質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服務業與農業、服務業與制造業、服務業各領域之間的融合發展,推進相關服務業態和環節整合重組,拓展服務業領域,實現現代服務業聚變式發展,培育打造民營經濟新的增長點。
深化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全力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突出重點、精準施策,著力打造鋼鐵、裝備、生物醫藥、氫能等產業鏈,有效打通筑牢產業安全的經濟社會基礎。加快產業鏈鍛長補短。做精做優現有長板產業,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供應來源。加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更多長板產業。繪制重點產業鏈圖譜,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產業鏈短板。
縣域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做優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做大特色海洋產業,明確民營企業投資方向。以科技攻關為突破口改造材料延伸產業,以工業設計為重要抓手壯大時尚消費產業,以盯緊龍頭、協作配套為主要目標做強中場配套產業,以安全便捷為基本要求發展民生健康產業,以標準質量為提升舉措做優先進裝備產業,以龍頭帶動為實施目標布局數字科技產業。
推進制造業服務化。鼓勵民營制造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主輔分離,設立面向細分行業的技術研發、信息化支撐、市場拓展、品牌運作的新型服務企業。鼓勵民營制造企業向提供咨詢設計、工程施工、倉儲物流、系統維護和管理運營等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商轉型。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企業提供制造過程信息物理系統(CPS)方案的設計、開發和系統集成服務。
加快服務業高端化。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的管理、產品、業態和發展模式,調整優化服務業結構和資源要素配置,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激發新需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
推進農業產業化。以打造農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實現三次產業融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產業之間的順利銜接。
提供高質量發展新載體
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構建創新資源共享的高質量發展空間。
提升園區能級。將工業園區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合理確定彈性發展區,為未來企業集聚、產業鏈延伸預留充足承載空間。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推動龍頭企業及配套企業產業鏈協同改造,重點支持一批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研發設計、質量認證、試驗檢測、信息服務、第三方中介組織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加強園區供電、供熱、供水、信息化、“三廢”處理、安全監控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小微企業承接產業、技術轉移、集聚發展提供空間平臺;引導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形成一批要素集約高效、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良好的產業集聚發展示范區。
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縣域工業園區低碳化、循環化改造,鼓勵引導民營企業開展“三廢”循環利用與無害化處理技術應用,充分利用精細化管理、研發投入、資源回收等管理和技術手段,提升民營經濟節能降耗水平,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能源和節能管理機制,完善碳排放權、排污權、水電氣資源等交易機制,實施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帶動行業整體能效提升。
建設清潔化、智能化園區。嚴格設置環境保護和安全標準,做到工業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企業配備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消防設施和力量。聚焦鋼鐵、機械、化工、紡織、建材等民營經濟主導行業,嚴格資源環境準入,推廣先進適用的綠色生產、清潔生產、能源管理、節能節水節材減排新技術,完善淘汰落后產能、“散亂污”企業的標準體系和政策措施,堅決取締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搬遷入園一批,持續保持“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
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機遇,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級、高效率的雙循環,在各行業涌現一批優質民營企業,將民營企業打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排頭兵。
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引導民營企業適應需求結構和消費品質升級的大趨勢,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度融入國內投資領域與消費市場,激發民營企業投資活力。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新一重”等重大項目建設,創新投資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后勁。鼓勵民營企業追蹤消費熱點,強化產品精準定位和精準營銷。支持民營企業深度挖掘用戶需求,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充分發揮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利用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平臺,深化經貿、文化、教育等多領域合作。完善境外投資管理,推廣“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建成一批境外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管理模式,推廣“龍頭企業+跨境電商+海外倉”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