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源傳染病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其病原體可能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也可能涉及非常規病原體(如導致瘋牛病的朊病毒)。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或食物、飲水和環境傳播給人類。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與農牧業生產中的畜禽、伴侶動物中的貓狗、科學研究中的實驗動物及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物之間存在著廣泛而密切的關系,隨時有被來自動物的病原體感染的風險。近年來,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動物源傳染病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2019年新冠病毒的爆發已經讓我們見識到了動物源傳染病甚至還能導致食品和其它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中斷。
動物源傳染病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據估計,人類每10種已知傳染病中有超過6種可以通過動物傳播,四分之三的新發人類傳染病的病原來自動物。一些動物源傳染病還會反復爆發,如埃博拉病毒病和沙門氏菌病;更有一些動物源傳染病可導致全球性的大流行,如禽流感和冠狀病毒。
由于在進化上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更近,相較于其它種類實驗動物攜帶的病原人類對非人靈長類動物攜帶的病原易感性更強。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了多起經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的疾病傳播案例,如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就是經由猩猩和猴子傳播給人類的。而去年則在歐洲還發生的原本流行于非洲非人靈長類動物上的猴痘病毒感染人類事件。再一次讓公眾的神經緊繃了起來,甚至有人擔心猴痘會不會如同人類的天花和當下的新冠一樣,形成全球性的傳播和大流行。那么非人靈長類動物都能傳播哪些人畜共患病呢?本篇將給讀者朋友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細菌性傳染病
結核分支桿菌
從影響力和流行的程度看,結核無疑是可經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的最嚴重傳染病之一。它不僅影響被感染動物的健康,也會傳染給獸醫、飼養員及其他與動物有接觸的人。結核是由分枝桿菌屬的革蘭氏陽性抗酸桿菌引起的,其中結核分枝桿菌是非人靈長類動物中最常見的分離株,其它分離株包括牛分枝桿菌也曾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有見報道。舊大陸猴比新大陸猴更容易感染分枝桿菌。結核感染存在活性感染和非活性的潛伏感染兩種類型,動物在應激的情況下,非活性的潛伏感染會轉為活性感染。此外,結核不單單可以經猴傳播給人,也可反過來經人傳播給猴。有關結核的更為詳細的文章介紹可參閱本號前文《比布病更可怕的傳染病---結核》《猴結核的防控和檢測》《獸醫隨筆:再談猴結核病》《獸醫隨筆:再談猴結核病(續)》。
破傷風梭菌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的芽孢產生的外毒素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傷風梭菌的孢子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尤其是在土壤、塵灰、動物和人類的腸道/糞便,以及表皮和生銹工具如釘子、針頭和鐵絲網上。由于極其耐熱和耐殺菌劑,孢子可以存活多年。因此,室外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帶菌風險較高。穿透性皮膚傷口(咬傷、抓傷)會導致感染。大多數病例發生在感染后14天內,通常會出現神經系統體征,并可能導致呼吸系統受損。通過含破傷風類毒素的疫苗,可預防破傷風。因此,有接觸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工作人員應接種破傷風疫苗。從破傷風中恢復的人不具有天然免疫力,可能再次感染。破傷風不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被非人靈長類動物咬傷和抓傷及籠子刮傷和針刺傷的傷口應徹底沖洗并由醫生進行評估。
腸道病原體
腹瀉是導致非人靈長類動物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種腸道病原體如志賀氏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彎曲桿菌等都可引起動物腹瀉。也會有一些動物是腸道病原體的無癥狀攜帶者,它們在環境應激時才會出現腹瀉。這些微生物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中均可引起小腸結腸炎。因此,一些設施在獸醫或飼養員腹瀉期間或癥狀消失之前,不允許其接觸動物。與動物接觸的工作人員也應始終佩戴手套、護目鏡和口罩以防止這些病原微生物經動物傳播給人。
志賀氏桿菌
志賀菌病是由革蘭氏陰性、非孢子形桿菌引起的。志賀氏桿菌是腸桿菌科屬,包括4種需氧、不運動、非乳糖發酵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它們分別是宋內氏志賀氏菌、福氏志賀氏菌、鮑氏志賀氏菌和志賀氏痢疾桿菌。志賀氏菌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部分原因在少量細菌即可引起感染。在人類中,10到100個志賀氏菌就可以引發感染。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感染后的臨床癥狀包括粘液性便血、腹痛和體重減輕等。細菌性痢疾可人傳人(糞-口接觸),也可通過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傳播,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從業人員需要防范動物與人之間互相傳播的發生。
病毒性傳染病
由于進化人類與非人靈長類的祖先分開時間較短,因此,任何感染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病毒都有可能同時感染人。其中RNA病毒因基因組不穩定,更容易產生適應性突變,從而增加了其入侵新宿主的可能性。如HIV 和 HTLV 等幾種人類病毒就與其對應的猿類病毒有著密切的聯系。同理,在人群中流行的病毒也有向動物傳播的潛能,如麻疹病毒、皰疹病毒和其它的副粘病毒等。由于本號前文《實驗猴傳染性疾病之麻疹》《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皰疹病毒》已介紹過了B病毒和猴痘病毒,這里就不再贅述這兩個病毒。
絲狀病毒科病毒
絲狀病毒科病毒有三個種屬分別是勐臘病毒屬(因起源于中國云南省勐臘縣而得名)、馬爾堡病毒屬和埃博拉病毒屬。其中埃博拉病毒屬的病毒從1976年開始在非洲導致人群感染后,就時不時有新的感染發生。埃博拉病毒感染人后的平均致死率高達50%。馬爾堡病毒病最初在德國的馬爾堡和法蘭克福以及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同時出現疫情后檢出,這是一起典型的靈長類實驗室感染事件。1967年,在德國馬爾堡和法蘭克福以及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同時發生了兩起大型疫情,由此人們對此病有了初步認識。這次疫情與使用從烏干達引進的非洲綠猴的實驗室工作有關。隨后,在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南非(近期具有前往津巴布韋旅行史的一名人員)和烏干達報告發生了疫情和散發病例。馬爾堡病毒感染人的病死率更是高達8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道,該病在非洲國家還時有發生。
黃熱病
黃熱病是一種由熱帶地區(美洲和非洲)的黃病毒經伊蚊屬的蚊子傳播的疾病。多數非人靈長類動物易感并可能成為其宿主。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感染黃病毒后臨床癥狀包括發燒、嘔吐、黃色至綠色尿液、白蛋白尿和黃疸,病名中的“黃”就是因一些患者會出現黃疸。人類感染后的病死率高,1990至1999年期間,秘魯共報告了1939例病例,其中941人死亡。如今已經開發出可有效防控該病的疫苗。一劑黃熱病疫苗足以達到持續免疫和終生保護的效果,無需續種疫苗。接種疫苗后,80%-100%的人在10天內獲得有效免疫力,超過99%的人在30天內獲得有效免疫力。
肝炎病毒
已知可感染人的五種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都可以傳播給非人靈長類動物。其中恒河猴、食蟹猴和非洲綠猴等多種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已有自然感染甲型肝炎的報道,且仍時不時地發生于一些管理不善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養殖企業。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乙肝多以無癥狀攜帶者的情況出現。目前還未見經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肝炎到人的報道。
狨猴肝炎病毒
狨猴肝炎是由嚙齒動物傳播的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LCMV) 引起的新世界靈長類動物 (Callitrichidae 家族) 的一種高度致命人畜共患病。LCMV是沙粒病毒家族的一種病毒,它在新世界靈長類動物,特別是圈養的狨猴中引起致命的疾病。有報道顯示該病曾在北美多個動物園中出現和流行。感染的動物多是與LCMV感染小鼠接觸后患上了肝炎。且導致動物看護人員和獸醫已發生LCMV抗體陽性血清轉化,但并沒有出現發病癥狀。
寄生蟲
寄生蟲在圈養和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中都很常見,并且可以以無任何臨床表型的狀態下駐留在患病動物體內。非人靈長類動物看護者和獸醫及科研人員有通過接觸其血液、糞便和組織感染寄生蟲病的風險。
美鳳力借多年的大動物經驗,堅持以“務實求真”為宗旨,累計為4000多家客戶提供品質大動物臨床前服務,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如果您有動物試驗、臨床培訓、組織病理、大動物試驗、臨床試驗、產品注冊科研課題等...
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 17312606166 ,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 添加好友